【劏房生活】劏房戶展潛能 成為義工助同路人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05/19 00:02

分享:

分享:

劉女士(左)起初居住劏房時完全不懂有甚麼支援,認識中心後開始參與活動,更成為義工。(陳國峰攝)

觀塘區內舊樓林立,劏房問題同樣嚴重。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就自2018年尋找區內隱藏的劏房戶,有新來港住戶最初連區內有甚麼社區資源都不清楚,後來終能融入社區,更主動成為義工,在疫情中幫忙派發物資。

中心服務總監(家庭及社區)謝素虹表示,劏房內兩類家庭包括單親和新來港人士,最需要支持。單親媽媽需要保護小孩,本身安全感低,劏房狹窄令媽媽壓力很大;而新來港人士則連想問鄰居、求助保安都難,故需要機構主動接觸才獲幫助。

謝素虹認為,劏房戶不是無能力,只是要一個平台發揮所長,故接受滙豐銀行慈善基金的捐款後,機構希望推出計劃幫助他們發展潛能,能夠用自己能力改善生活,並招募更多劏房義工,幫助自己的社群。

機構自2018年推行外展計劃,同樣靠「洗樓」識別劏房戶,尤其他們因新來港或工作繁忙,完全無法知道有甚麼社區資源,最常見如職津也不懂申請;透過外展支援,可讓她們認識同路人,建立社區的網絡。

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就自2018年尋找區內隱藏的劏房戶,主要目標是服務新來港人士和單親家庭。(陳國峰攝)

劉女士於2015年從廣東來港,與丈夫和兩名子女一直住在牛頭角的劏房,她在2018年巧合見到機構的愛心市集宣傳後,入會成為會員。劉說,初來港時沒有朋友,後來慢慢在接送子女放學時認識家長,發現對方是中心會員,便漸漸熟絡,「我剛落來甚麼都不知道,都是靠同學媽媽教我到哪個中心求助。」

負責外展支援及網絡劏房住戶計劃的社工黎靜文記得,當時劉女士因不懂填表申請職津而首次到中心求助,隨後劉女士已經很積極參加活動,成為中心的活躍分子,更參與不同義工活動,如疫情中幫忙包裝防疫物資,派到街坊手上。

已打2劑疫苗滿14天可縮短檢疫期 一文看清不同地區返港人士安排:https://bit.ly/3nXRuSY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記者:徐紹軒